【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】「麗娜能讓我笑,能讓我哭,那才是活著的感覺?!」差事劇團重返寶藏巖地景,展演《無中生有,返身》戲劇,重回歷史時空。
台北寶藏巖曾是違建聚落,後來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歷史聚落,之後改造成國際藝術村。目前有原居民21戶,其他空間提供藝術駐村、展演等。
差事劇團先經過家訪、入駐,和附近河堤國小故事媽媽工作坊進行合作,媽媽會在晨間跟小朋友講關於寶藏巖的故事。後來也有繪圖跟戲劇工作坊,以寶藏巖為題材創作,讓小朋友的畫作在此展出。
在2004年時,差事劇團全球藝術行動者參與計(GAPP)在寶藏巖歷史斷面演出帳篷劇場《潮喑》。差事劇團藝術總監鍾喬表示,當時取名《潮喑》是因為寶藏巖位於新店溪畔,但居住在此的老兵時常感覺到內心充滿著沉默的潮水聲,有著飄洋過海的鄉愁;就像寶藏巖過去曾有渡船,寺廟興旺,但因為淤積,河水也變沉默,也隱喻老兵在社會上一直是沉默歷史的一部分。
《潮喑》當時搭棚前,還有居民種菜的原生環境,鍾喬說,過去尚未有文化治理下的藝術村狀況出現,在城市治理的細微變化下,微型群聚藝術工作者進駐到寶藏巖,目前的寶藏嚴是折衷連接官方與民間的聲音,面對折衷辦法的制度面,也面對歷史,是充滿變化、共生的進行式動詞。
重返歷史 展望未來
新銳編導李哲宇認為,《潮喑》主要討論寶藏巖的老兵,還有在都市裡找不到正式住宅的人,來這裡搭違建;過了7年後劇團再次回來,寶藏巖已轉變,開始有藝術村團隊進駐,從非正式住宅聚落,轉為歷史聚落,再成為正式的國際藝術村。在差事劇團入住的過程中,一直在思考、面對寶藏巖這十幾年來的歷史,希望透過《無中生有,返身》戲劇來切入,也思考駐村的位置。
李哲宇說,戲劇中Linda跟巧思設計的新娘公仔麗娜隱喻藝術家與作品,人帥先生暗指觀眾或市民,貓頭鷹則是藝術家曾經創造的作品,這些角色全部被召喚回來回到藝術村,在這個過程中,貓頭鷹將會跟Linda說關於寶藏巖的隻字片語。
李哲宇特別選擇寶藏巖邊境廣場,因為牆上壁畫隱喻了當時居民面對拆遷的情境,希望藉此討論藝術家、居民、建築團隊間關於家跟居住的議題。戲劇中警衛拿著手電筒,強列的光芒監控照耀的範圍,李哲宇說,光認識世界,也掌控世界,他希望透過戲劇思考如何在治理下找尋夾縫的空間、歷史。
寶藏巖人去樓空,又再度人來人往;台北城市的記憶正如新店溪的河水,堆積又流逝,河水帶走一切,也包容一切。
地點: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邊境廣場
時間:6/30(四)~7/3(日)每日兩場次(19:00、20:30 ),共8場
票價:原價4百元 憑學生證可享8折優惠,5人(含5人)以上8折
更多訊息請上差事劇團部落格:http://assigntheatre.blogspot.com/
當藝術進駐寶藏巖,究竟是錯置,還是開創新的歷史,《無中生有,返身》戲劇帶觀眾探索歷史的軌跡。(圖文/李宜霖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