旺報【記者梁世煌/綜合報導】
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昨天結束訪歐行程後回到北京,這場被歐洲媒體形容為對歐洲經濟是「及時雨」的訪問行程,卻有人持有不同看法,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喬納森.霍爾斯拉格在英國《金融時報》發表專文指出,指望中國這個新興大國幫助歐洲擺脫經濟困境的想法不切實際,「中國當不了歐洲的救星」。
喬納森在專文中表示,歐洲各國早有心構建一條新的「絲綢之路」,藉此連通繁榮興旺的中國市場,最近的金融危機更是對這種期待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。
不過,文中指出,現階段的歐洲經濟已是千瘡百孔,僅憑中國一己之力,絕不可能幫助歐洲復甦。「坦白說,當我們自己的企業在高工資和高稅收重負下搖搖欲墜之時,我們難道能指望中國企業來歐洲創造就業?當眾多歐洲行業傾向在中國生產產品時,我們難道還能指望出口增長?」
喬納森說,即使缺乏相關條件支持,歐洲各國仍必須勉力達成維持當前經濟水準的任務。在不打算推出更多緊縮措施的前提下,歐洲政界人士正再度呼籲實施改革,以提高歐洲服務業效率和總體創新能力。
不過,在2010年歐洲對中國商品貿易逆差仍高達2030億美元下,即使上述改革有效,也無助降低歐洲持續膨脹的經常帳赤字。
更何況對歐洲而言,中國在工業產能規模已是歐洲的挑戰者,而非救星。喬納森直言,歐洲平均工資水平仍比中國高5至10倍;中國基礎設施和教育水平都有所提升;中國研發預算數額龐大;最重要的是,中國建設世界級工業的雄心似乎永不停息。
因此,當中國企業真正在歐洲投資時,他們想獲得的是技術訣竅和出口通路,他們並不是前來拯救歐洲逐漸走下坡的經濟。
事實上,當歐洲新一代領導人開始審視擴大中、歐雙邊經濟合作的利弊時,他們將會發現上述徵兆,並且開始阻止中國占領或高價收購當地企業。
喬納森指出,從長遠來看,可以預見這條「絲綢之路」將出現可怕的轉向,而這個轉向極有可能導致歐亞大陸的兩極(指中國與歐洲),難以保持穩定關係,因此,歐洲未來的政治領導人將須面對全球格局的變化,屆時,繼溫家寶之後訪歐的中國領導人,是否還能受到現在這樣的熱情對待,恐怕大有疑問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